我相信我絕對是港英餘孽, 在香港出生, 在香港成長, 受港英教育的洗腦, 習慣了過往港英官員的說話方式, 到現在已回歸了十多年, 每逢聽到內地官員說話, 總覺得渾身不自在, 不太習慣他們說話的一套模式, 不知是否他們的用詞太文雅, 還是說話內容太深奧的原因, 令我摸不著頭腦。
例如近日有關豬流感的報導, 內地衛生部門專家說, 目前雖然尚未有疫苗預防人類感染豬流感,但人類感染豬流感是可防、可控、可治的。對! 就是這個"可防、可控、可治", 為什麼每每總是提出三個說法或方法的呢? 是否聽起來比較有氣勢或是有權威? 抑或文法上的需要?
早前有胡錦濤的"不動搖、 不懈怠、 不折騰"的三個不, 曾造成廣泛的討論。 習近平上次到訪澳門時亦給澳門同胞留下了三個有"有問題、 有辦法 、有希望", 如同猜謎語。 還有中聯辦官員和香港高官常常掛在口邊的"公平、 公正、 公開", "合情、 合理、 合法"。但對我來說這些太過流於喊喊口號性質, 有點不切實際。
香港官場亦不乏口號式四字詞, 如"遁序漸進"、 "親疏有別"、 "得來不易"、 "一步到位"、 "別有用心"、 "搞好經濟"、"專注民生"、"港人治港"、 "高度自治" 、"一國兩制"、"不偏不倚" .........內裡有多少是真確, 則大家應該"心知肚明"。
怪不得在沙士襲港期間, 董太常把她的說話說三遍, 叫大家"記著, 記著, 記著", "洗手, 洗手, 洗手"!
差一點我們會飛
9 年前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